|
马来半岛与新加坡,因当年都曾积极发展商港,人文交汇就更不在话下。有些话,融合太久了,多代传下来,多已习惯,也查不出谁开始的。
& F7 B' O9 I$ j3 I 有位新来的朋友问我:“你们新加坡国语是马来语,国歌也用马来文,但街上真正用国语交流的新加坡人我却没见几个,是怎回事?”" S# [, Z( U: Z$ [6 q+ w
5 v3 n, }4 j' k0 G8 x, `% B我想这不仅是外来朋友感到纳闷的,我也感到纳闷。! ^6 m4 }) e" R5 `! P- l% {
, | V" v- v s3 j. ?
遗憾,我给不了任何回答。
) P' k. u. A1 {" g8 A r
0 R; o5 T+ W1 C7 m8 i更有位“理智型”外来朋友说,“世上无论哪个国家,国语一定就是正式官方语文,你们的情形大概全世界唯一,真的,有特色。”
; ]' y5 |& u" `( q " k! q% F% X7 T+ ` f+ l0 {
抱歉我也很难解释,只能模棱两可地啼笑皆非。0 l, }* W4 B e+ H1 n+ S
P6 o0 f- _) @ c7 G' m7 H% u
但话说回来,我们南洋一带,还真是个语言大熔炉。就从14世纪马六甲的满剌加王朝开始,加上明代海上商路开始蓬勃,再加上阿拉伯商人的东来,南洋这里真的很早就形成一个语言交汇中心。$ M% t! q2 u* }( J
1 M2 R( c4 [1 h5 ?3 R$ X0 y后来,加上欧洲殖民大军的占据,他们殖民也同时殖文,人文风貌更色彩丰富,就连中南半岛上一些原本文化深厚的国家也受影响,不难从他们的生活语言里找到语言融合痕迹,如泰语、老挝及越南语中,也有好些受到汉语及欧洲语言的混和影响。
' g/ l' c" F4 d; X : K) z+ O( e7 {5 T) F# y" p
马来半岛与新加坡,因当年都曾积极发展商港,人文交汇就更不在话下。有些话,融合太久了,多代传下来,多已习惯,也查不出谁开始的。
2 b5 O; i: f" S/ @: u 4 X" ~; y0 l b5 @ J
如马来人“结婚”这字,他们俗话称为“Kahwin”,有人认为这就是从福建原生态方言里“交淫”一词而来。又如马来语的“钱”,是“wang”,但他们也通用“duit”,发音似“lui”,怀疑是福建话“镭”的改版。2 z9 U! _* s: {$ u2 N2 W. v3 a
5 r; n L4 M! S% \% b$ Q民生是活的,人民生活更是互相影响的。如今到马来食堂去,也能看到“yong tau hu”、“wan tan mee”,用英文字母拼写,但发音都是华人方言。这里的“酿豆腐”和“云吞面”全是广东方言。
+ q* r) _" m6 U 0 s2 c2 K) \3 C
华人适应力特强,吸收他人语言就更快速,“你suka suka就请假,你以为是你爸开的公司?”,suka就是马来话“喜欢”。/ ?' j3 U& g. I& K
4 K) C0 x) M4 T中巫语言交汇例子太多了。聪明,或厉害,都能用“ban-nai”,其实是马来话“pandai”。
! F* o. q5 s7 E - q6 J0 N5 Z; T8 d
骚扰,“你别ga-jiao啦,我要睡觉”,其实是马来语“kacau”。
" b( U6 a8 f" L/ U
* v7 C8 w( d, g2 g L3 r! T还有——刚刚,baru。“没有啦,我baru来而已。” b- J P; T a: o, _+ D
+ a! f, y4 ?& r警察,mata,“你再吵,隔壁等下叫mata来你就惨了。”3 |$ n6 N2 n4 T! X
7 P5 F* q* \& r- r3 O) z
容易,简单,senang,“哎真羡慕你,工作senang却拿那么高薪水。”
% Q' w4 L- d' u6 ?% {
* @1 [$ u1 q8 R- s% i8 e要找出华语与马来语互通及相互影响的例子,可参考一些海峡华人的用语词典。书店里并不难找。从一些娘惹及峇峇的用语里,就能探索出好些南洋掺杂话的例子渊源。
8 e$ f, ^6 P: h $ i0 N2 z+ T1 M! e
渊源者,就是不随便丢掉,而是应给予尊重的背景。
' G/ P) y- W9 M5 N, K9 ~2 |! H2 y 0 ]* _- b D! H) `7 v) j
不懂渊源,就不懂自己的根,久了也就忘本,那就跟灰尘没两样了。
2 E" G# K9 l: @ |
|